根据港区领题导读的题目:对接上海自贸区,运作好太仓港综保区,谈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。
一是清醒看待“可复制可推广”。上海自贸区自挂牌运作以来,已形成8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,其中21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,30多项具备复制推广的基础,另有一批改革创新事项正在加快实践。这些制度经验可以归为四类: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,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,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,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。这里面许多制度,只要综保区或区内企业有需求,都可以参照执行,最多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。我们应注意到,上海自贸区在贸易、金融等方面的一些功能创新,以及搭建的市场交易平台和重大功能性项目是无法复制、推广的。上海自贸区今年在功能创新上重点发展总部经济、平台经济和新型经济,比如在自贸区建立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,他们的功能将辐射区外,甚至辐射全国。比如有些企业把为了享受自贸区的便利化措施把运营中心设在区内,而把生产实体放在区外。因此我认为上海自贸区在功能上的创新是无法复制推广的,确切的说叫做可辐射。而由于上海自贸区在制度、功能上的创新,和一些新型业态的先试先行,因其先发效应,反而对已落户有跨境业务需求的企业其物流、贸易、结算等高端环节产生吸附,以及对接下来的招商引资带来更大的难度。
二是综保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。自贸区是当前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再创新,是一整套涉及运行新机制,国家设立自贸区,旨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,积累新经验。那么,综保区的发展定位到底是什么。2014年8月份海关总署牵头各部委在苏州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,会议根据2012年国务院《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“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”的要求,就特殊监管区的下一步发展制订了20项改革方案。这20项改革分成四个类型:一是加快区域整合:主要是建立特殊监管区设立、整合和退出办法。二是推进功能优化:主要是争取新的政策和功能在区内实施,提高特殊监管区的竞争力。三是提高管理能效。四是推进复制推广,把上海自贸区先试先行的制度经验在全国推开。根据这20项改革意见,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未来特殊监管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:海关特殊监管区将依托特殊的功能和政策,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积极探索制度创新,大力推进转型升级,致力发展新型业态,成为管理科学,运作高效的特定经济功能区。
三是准确谋划“太仓定位”。太仓港综保区受区位条件、土地面积、产业基础等限制,但同时又有紧靠港口的特殊条件,而且从长远来说,服务业,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,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。因此,太仓港综保区总体产业定位是物流加贸易。应该说目前太仓港港口吞吐量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,并呈快速增长态势。同样,太仓港综保区每年进出的货物量也在百万吨以上,集装箱在2万标箱左右。应该说,随着港口运量的增加,特别是外贸航线的加密,综保区的进出口运量也会增加,从而以国际采购、国际配送为代表的保税物流业务也会随之壮大。现在物流的发展趋势,逐步从点到点,变成“枢纽”到“枢纽”。进口商品在此集散,向长三角分拨配送基地,出口商品在此集货,成为出口集拼中心。关于如何发展贸易,我们认为要实现贸易,必须先导入物流。没有物流的基础,实现贸易更难。这个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史来分析,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上都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,通过发展航海来发展贸易,也就是通过物流起步来推动贸易发展,货物的集聚带来资金的集聚,资金的集聚又催生了金融中心、结算中心。因此,从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,由物流转化为贸易,必须在优化服务软环境上下功夫。可以这么说,贸易商看政策,物流商看市场。
四是综保区的运作打算。第一,在运作模式上要学习上海和深圳。所谓开发模式学上海,就是开发主体要实体化。作为上海自贸区开发主体之一的外高桥开发股份公司,其拥有宝贵的工业物业、商办物业及土地资源,已建成物业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,既是开发商、投资商,又是营运商、服务商,主要通过出租和出让开发得的物业,实现盈利,并滚动开发,在模式上做到了地产开发与招商运营合二为一。因此综保区下一步开发运行,完全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的,在基础开发,物业开发甚至市场运营等方面成立实体公司,赋予一定的资源,授予一定的权限,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。第二,在运作形态上要深度融合。一是区港融合,把港口优势与政策优势结合起来,区港一体;二是内外融合,把做功能与做效应结合起来,内外贸一体;三是虚实融合。在业态定位上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线上线下一体。第三,营造具有竞争力的软环境。对综保区来说,要营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。关于口岸环境,重要还是时效和成本。软环境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“优惠政策”。自贸试验区自己说要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,而绝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。事实上,挂牌一年来,上海自贸区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惯有的“等政策、要优惠”思维,相关专家指出,国家设立自贸区,旨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,积累新经验。但另外一方面,我们应该看到,税收优惠政策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的核心要素,目前自贸区在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与香港、新加坡等地存在差距。因此,有专家建议对自贸区制订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,否则将成为最大瓶颈。因此一定阶段,太仓港综保区的发展还是需要特殊政策扶持,但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做些调整。这次去深圳,我也专门要了他们在扶持物流业方面的一些政策,应该说力度大,而且非常有针对性,非常科学。比如,原来太仓市对扶持港区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优惠政策,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力度较大,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政策,也是这几年港区对外宣传推介的重要砝码。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政策有明显的不足,比如对奖励总额心里没底;享受门槛偏低没有突出重点,激励引导作用不明显;缺少应有的考评体系和政策年限。因此,接下来结合国家对区域税收优惠的规范,可以对64号文件做些调整,将由原来的税收普惠变成产业专项资金引导,起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